双柏笙舞与民歌

    日期:2014-02-0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苏迎华 郎晓玲 郎晓东 尹晓燕 方学丽点击:1306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双柏县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交界,西与景东、镇沅相连,北与楚雄接壤。全县辖53乡、84个村(居)委会、1540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县内无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对高差2390米。

    双柏旧属古滇国,彝族始祖在境内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厚。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彝族老虎笙和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查姆文化的故地。

    双柏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3%,各民族和睦共处,繁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古老光辉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及丰富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歌小调等文化遗产,成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现对我熟知的县内部分笙舞及民歌情况,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我又进行整理修改,以供大家分享。

       “小豹子笙”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当地彝族人都要组织跳裸体蒙面纹身的“小豹子笙”。此种舞蹈神秘奇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是中年男子跳,后来演化成1212--13岁的男孩跳。舞者全身赤裸,身上画上各种图案及豹子花纹,棕叶遮羞,手持棍棒,禁止说话,在锣鼓的伴奏中变换着不同的舞步。舞者一开始各守一个山头,然后随着不同的锣鼓声“小豹子笙”开始下山,在彝家错落有致,相互连接的土掌房上跳,最后到各家各户和庄稼地里撵鬼驱病除害,祈求家家户户平安吉祥、人畜兴旺,核心仍然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

                             

                                               双柏县三笙之一《小豹子笙》

        “大锣笙”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彝族聚居的法镇者柯哨、李方村、上者窝和大庄镇桃园、麻栗树等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传统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打跳时间集中为农历二十五日晚和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送火把时结束;各地农历正月初二、二月初二和农村的重大喜庆节日也跳。不同的日子跳舞有不同的形式和寓意。舞者均为青年男性,戴传统木制或纸糊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手提大锣,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舞蹈形式多样,由特定的人来完成,内容为祈福驱邪,核心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

           

                 双柏县三笙之一《大锣笙》

        “老虎笙”是流传于中国云南双柏县法镇小麦地冲和大庄镇木久郎村的一种彝族传统祭祀舞蹈。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彝族“罗罗人”都要定时举行接虎、祭虎、跳虎、送虎仪式,人人都要参加,并遵从“虎节”俗规。“虎节”的主要内容是虎图腾舞,即“老虎笙”。舞蹈模仿虎的生活习性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动作,具有神秘的图腾崇拜意味,也有教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作用;活动的核心是“傩”,初始是一种消灾驱邪、纳吉迎祥的仪式,舞时以单面羊皮扁鼓为主要伴奏音乐,除领舞的长者外,其余的舞者自始至终不准说话,肃穆庄严,具有多种复合宗教学、民间文学、原始舞蹈、戏剧发生学、古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文化价值。

    在这些彝族罗罗人支系的心中,罗罗人共同的祖先是老虎,他们认为,“跳老虎笙”就是过年时接虎祖的魂回来和彝族罗罗人一起过年。

          

                                                      双柏县三笙之一《老虎笙》

         “花鼓舞”彝族阿车支系舞种之一,由峨山县传入,开始在安龙堡乡说全等地活动,后流传于安龙堡、大麦地、法等乡镇境内,安龙堡乡塔埔、新河村等村寨活动最盛。喜庆、佳节多舞花鼓。舞时,由一舞技高超之长者执龙头引舞,执鼓者将鼓挎在右肩左斜,右手执鼓棒,左手持毛巾紧随其后;女舞者双手持毛巾,随着鼓点,合着脚步,双手时而左右交替或前后摆动,时而在两侧上下甩动或单手合脚绕圈。其舞多以跳颠步为基本舞步,辅之踹脚、跨勾脚、双踹脚、丁字步、踏转步、左右踏步等,动作变化多在脚上和腰部。舞分盘阵和纵列两种。快鼓,每分钟击鼓132——152拍,其舞姿欢快炽烈;慢鼓,每分钟击鼓60拍,其动作悠柔、沉稳。

                             

                                                                               花鼓舞

     “四弦舞”彝族阿车支系舞种,以四弦伴奏而得名。此舞由峨山县传入,双柏县境内安龙堡、大麦地一带盛行。四弦舞由36个舞蹈套路组成,一曲一套,男女同舞,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种。多为盘阵式,舞时逆时针方向周旋,参舞者多寡不限。四弦舞动作含蓄、健美,节奏紧凑,富于变化。掌弦者前导,舞者紧随其后,曲调合着脚步,时而提脚步、搓脚,扭身合掌;时而连续转身甩手、盘腿。舞姿形象生动美观,节奏有快有慢,动作随曲调变化。四弦舞为自娱性舞种,喜庆、节日随处起舞,舞者自由参加,且已搬上舞台。曾到北京、昆明、楚雄演出,获得许多赞誉。

           

                          四弦舞

         “三弦舞”亦称阿乖佬。相传始于明时,流传于鄂嘉、爱尼山等地区,其中鄂嘉大红山更盛,人称七月十五街,又称赶跳街。三弦舞以三弦伴奏故名,靠小三弦引头,盘阵式,多以左旋迂回,男女老幼同舞,舞者数不限。集体舞有“倒躜”、“马四踢”、“三面六”、“穿花笙”等套路动作;表演性的三弦舞有“苍蝇搓脚”、“猴子扯磨”等。边咏边舞,舞姿形象生动,别具特色。傍晚以后,人们十百成群,围成一个一个舞圈,琴声歌声此起彼伏,合着三弦、竹笛节奏踏歌起舞。歌声阵阵,舞姿翩翩,歌舞一体,彻夜笙歌不息

              

                          三弦舞

    “啊噻调”流行于双柏绿汁江边一带,是以叙事为主的彝族山歌,安龙堡与大麦地彝族纳苏颇用阿车语演唱,大麦地乡上莫且法歌王方会香用阿车语唱。演唱形式多样化,一人独唱,众人和腔;或众人合腔,一个人领唱调头再唱调子,也可以独唱。阿噻调的演唱内容宽广,人类起源发展,山川河流,天地星宿,劳动生产农事节令,爱情等有大量彝文叙事诗。唱词多用五字句,唱词中套入啊噻,哎噻、哟噻等虚词,较为难唱,但当地群众唱起来,朗朗顺口,自然跟腔,合腔,使曲调有起有伏,别具特色。

              

                       阿噻调

         “阿伯勒”流传于双柏县法镇者科哨、双坝和李方村等彝族罗婺支系居住的地区。这种民歌平时不唱,只在每年火把节时演唱。其演唱内容多为本民族迁移史和风俗、节令等,唱词多为代代相传,可独唱,也可合唱。民歌音域狭窄,旋律平缓,曲调古朴,用罗婺语演唱。

    “阿唢喳”主要流行于大庄、法等地,也就是倮倮族聚居地区,在民族传统节日和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欢乐时跳唱,正如歌词中唱到:跳笙来,跳笙来,吹起笛子跳起来,跳笙要跳青棚笙,唱调要唱阿唢喳,曲调律优美,节奏平缓,曲调由完整的四乐句构成,便于跳唱没有一定的唱词,用汉语或彝语演唱,演唱形成为齐唱。唱山歌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社交活动,所以深受双柏彝族群众的喜爱。

    “阿乖佬”也叫阿乖乐,流行于双柏鄂嘉、爱尼山、妥甸一带,阿乖佬可以说是一种舞种,流行十分宽广,群众十分喜爱,阿乖佬跳唱中主唱到:小小弦子一块柴,劈陡石崖砍下来,郎弹三弦阿乖佬,妹唱小曲仁义调,款款笑笑相识了,唱唱跳跳合心。阿乖佬主要用三弦,也用笛子和芦笙伴奏,跳笙时男女对唱或众男声和女声对唱,舞蹈围成圆圈顺时昌,阿乖佬曲调旋律基本一至,由简单的两个乐句和六小节构成无限反复。演唱者根据对方的词意可以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得到不同情趣和感情的阿乖佬,可唱欢乐也可以唱出悲调,阿乖佬有上四里与下四里唱法,但子曲子结尾时都用阿乖佬,心肝佬,阿佬佬,小心肝作衬词,也有阿苏则结果。

    “彝族史诗《查姆》”彝族史诗《查姆》流传于双柏县哀牢山彝族地区及大麦地镇底土村一带,在没有彝文之前均为口头流传,有了老彝文后才以书面形式传承,惟少数懂老彝文者和毕摩(彝族祭司,亦是民间知识分子)才通晓。主要演唱调试为《毕摩调》、《阿噻调》、《阿哩则》。

        彝语《查姆》是“大”和“起源”之意,直译就是“万物起源是大事”,即“万物的起源”。《查姆 》主要用于吟唱天地、日月、人类、风雨、种子、树木等万事万物的起源。《查姆》里有关神的传说在彝族的几部创世史诗中最为生动优美,它创造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神和英雄形象,如涅侬撒萨歇、儒黄扎当地、罗阿玛、罗塔纪等,因此,《查姆》又被视为一部丰富而生动的神话叙事诗。

       《查姆》原有120多“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叫《吾查》,主要记述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源头等,下部叫《吴查》,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历算、文学、诗歌等。

                                         

                                                           彝族毕摩在诵读查姆经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