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六项措施促创建

    日期:2014-1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苏迎华点击:5576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双柏县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中,着力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建设文化旅游目的地,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创作文化精品力作,实施文化服务工程,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拓展民族文化功能、打造民族文化体育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双柏县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增加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的含金量,打响“中国虎乡、查姆故地”品牌。坚持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坚持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扶贫开发、城镇开发、矿电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项目拉动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增强双柏民族文化发展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双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争取各级投入,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的支持,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做好项目贮备工作,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在重点地区重点打造民族文化项目,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各级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装备、设备等硬件条件;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相应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通过立项获得上级扶持或引进外资;配备必须的文化遗产保护硬件设备,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征集、维修费;加大对文化艺术精品的经费投入,加强创作和表演,挖掘和拓展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推进文艺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民族文化阵地建设步伐,整合资源,竭力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整合全县文化资源,集中优势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音乐、歌舞、演艺、文学、影视、彝剧等门类优势,把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民族文化精品。加强对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花鼓舞、四弦舞等民间笙舞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普及;培育一组反映双柏民族文化特色的广播影视节目,发展一批民间手工艺品,打造一张舞台艺术品牌,强化以文学、摄影、刺绣、彝文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推动文化与有实力的经济企业实行“联姻”,逐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利用虎文化节、七月十五节等民族节日,积极挖掘节庆文化,群策群力实施民族文化项目,加快特色民族文化城镇建设,打好“生态牌”、“特色牌”。

    (三)拓宽建设载体,活跃群众民族文化生活。

    以农村民族文化建设为抓手,保障各项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创作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积极扶持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团体,把松散的各类民间活动通过协会组织起来,为繁荣传统民族文化事业提供组织保证;齐抓共管,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民族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民族文化品牌声名远播。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通过组织开展公益性文体活动的培训辅导、举办民族节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努力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

    (四)抓实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

    认真实施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突出以基层队伍为基础,挖掘地方人才,建立乡土人才资源库;各部门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加大培育群众自发建立的文化社团,积极扶植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强化民族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特别是基层民族文化带头人的培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和农村文艺骨干队伍的引领作用,改变传统特色文化的断层现象,想方设法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人才的引进,打破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点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富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及经营管理、文学、剧戏、声乐、舞蹈、美术、策划等专业人才,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立体型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善创新、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五)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促进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

    对《查姆》、《赛玻嫫》、《阿左分家》和《齐苏书》等一批重要彝文古籍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建成了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和查姆传习所,并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彝族地区小学开展彝汉双语教学,重视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培育和保护;做好山区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保护开发,保护和传承好独特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俗。开展对历史、传说、美食、歌舞、服饰、民俗、风情、文学等民族文化的研究,成立了彝族刺绣协会,加强对彝族服饰的研究,收集、设计并推广富有双柏特色的民族服饰,加强彝族服饰保护;出台《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与管理办法》,对县级传承人进行补助,其补助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加强对“阿色调”、“四句长腔”等彝歌彝调的保护、发掘、传唱;配备陀螺专职教练员,在全县挑选陀螺队员,加大对陀螺后备人才的培养、训练力度,确保金牌项目的竞技实力;妥甸酱油、白竹山茶等土特产品在吸纳新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提升产品文化。

    (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双柏民族文化形象。

    充分利用自有宣传平台,全面宣传双柏县自然资源、经济文化、特色产品和风土人情,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气息,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双柏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较有独特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双柏,汇拢四方宾客,提升人气,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县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公司为双柏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的基地,收集整理境内各类音乐、舞蹈、器乐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双柏民族文化品牌之路;建设查姆文化旅游区,把以中国彝族虎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与开放式建筑博物馆形态展示世人,让极具双柏特色的地域文化得到彰显,并融合到特色城镇提升建设之中,提升了“山水园林城”的城市品位。一方面传承、弘扬虎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商贸交流,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效益。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